一 、汉赋的形成与发展 赋是两汉四百最流行的文体,当时一般的文士都从事这种文体的写作,有不少的人为此耗尽了毕生的才力,作为文学样式,赋则可以追述到楚辞,并认屈原为辞赋之祖,它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汉赋作为一种传统文学样式,产生于战国时代,盛行于汉魏六朝,在汉代达到级盛,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文体之一,汉赋综合韵文和散文的特点,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后人将其与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并称。 copyright paper51.com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长河中,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标明时代,只是说明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高峰,并不意味着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才突兀出现。它们在被文人引入文坛之前,都曾作为一种通俗文学的形式,长期在民间流传。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是在战国后期的楚国开始兴起的,其主要特点是“体物”,即摹写事物,在侧重体物的同时,也注意“写志”,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赋在内容上既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失去的外象和内理。由于注重铺陈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辞藻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离文”的意思。另外,赋也很讲究声律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而到了汉代,它的特点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章法能上能下多采用问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的气息大为减弱。 copyright paper51.com 根据现存材料,荀子是最早以赋名篇的。《荀子》书中的《成相》篇,就是作者采用当时流行在民间的劳动号子一类讴谣而写成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荀子》书中的《赋篇》也并非是荀子的凭空创造,其体裁也好似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学形式,由他吸收来进行尝试写作的。《从赋篇》的内容看,除《诗》外,写的是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这也正是它的民俗性的证明。[1] http://www.paper51.com
在此后战国大力写赋的还有宋玉,而到了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有的虽然以赋名篇,但大多是楚辞的余绪,显示由楚辞为赋的过渡痕迹,初步奠定汉赋体制的是枚乘的《七发》。《七发》[2]说的是楚太子有病,吴客去问病。吴客首先指出奢侈享乐是太子病的根源,并非药石针灸所能治疗,接下去,他分别以音乐、饮食、车马、游览、田猎、观涛的乐趣来启发太子由近而远,由静而动,逐渐吸引太子的注意力,以改变他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观涛一段,使人产生涤荡胸襟发蒙解惑的效果。正是在吴客这样的诱导下,太子的病虽没有全好,但已“有起色”,喜悦的表情开始在眉宇之间出现,而渐及整个面部。在此基础上,吴客进一步要介绍那些出名的“方术之士”来与太子“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于是太子据案而起,仿佛听到了他们的“要言妙道”,出了一身大汗,病就完全好了。很显然,作者认为像楚太子这样的贵族子弟所患的病要治好,除了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外,更主要的是要用作者认定的圣人辩士的“要言妙道”来改变他们的志趣。这表明了作者对封建贵族奢侈腐化生活的不满,客观上具有一定的揭露作用。《七发》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中间虽然夹杂有楚辞式的语句,但就通篇来说是兼有韵文的散文,在状物叙事上则带有铺陈夸张的特点。这都为后来司马相如等汉赋作家所继承、发展而形成固定的所谓“七体”的格局,因此《七发》在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