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这一术语,最早见于东汉经师郑玄对儒家经典的注释。《礼记·曲礼下》:“予一人。”郑玄注:“余,‘予’古今字。”古今字的“古”字,并非固定的时代,只是指时间先后而已。清代学者段玉裁对此有专门的论述:“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1)古今字这一术语在各家中的命名又是不一致的,因而在众多古汉语教材中又称之为“分别文、累增字、区别字、分别字、区别文”等。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一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古今异字的现象广泛地被注意,那还是在清代。”(2)清人对古今字的看法,有相承之处,也有相异之别。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段玉裁认为古今字是古今用字的不同,他说:“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3)他还提出古今字不是字的形体演变,他说,古今字“非如今人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4)他的这一说法把汉字演变和汉语用字区别开来。由于段玉裁对《说文》笃信太深,故而提出“古今字没有造字相承的关系”的观点,所以他把新造字看成是俗字。 copyright paper51.com
王筠在其《说文释例》卷八说:“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中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祗分其一义也。”(5)王筠在其观点中明确指出新造字的出现是由于借义与引申义的出现,并指出“相承增加偏旁”的新字产生的形式。 copyright paper51.com 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说:“古今字有二例:一为造字相承,增偏旁;一为载籍古今本也。”(6)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三位《说文》大家都对古今字进行论述,但他们仅将其看成一种用字现象,注意到了文字间外在的表面上的联系,却忽视了它们之间内在的深层的联系。“古今字既是一种文字现象,也是一种词汇现象,它是随着汉语词汇的历史发展而产生的。”(7)今字的出现就意味着汉字词汇的增多。如:要——腰。要的本义是身腰。《说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自臼之形。”除此之外,要还具有“半路拦截”“要挟、威胁”“求取、要求”等义,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义的明确性,在“要”的基础上加形符“月”(肉)(《说文》:“肉,。肉象形,凡肉之属皆从肉。”)造“腰”表“要”之本义,“腰”是人身体的一个部位,“月”(肉)作义符。在社会分工明确之后,要、腰各兼其职,本字“要”表其它义项,多用于动词词性。新造字“腰”则专表其本义。这样,新字在其表义明确之后,与本字各自独立表示语言中不同的词,这就意味着汉语词汇的增多。 copyright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