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最早产生于隋代,(1)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体制成为了继唐诗之后的又一座文学高峰。词从一开始出现到最后的成熟定型,中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像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一提起古代诗词,人们对这些作品总是耳熟能详,总的来说宋词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并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它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月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唐诗宋词中月意象的使用更为普遍,苏轼词中反复地使用月意象。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文学意象使用在《诗经》中:“夕我往矣,杨柳依依。”通过杨柳这一意象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通过荷这一意象来表达自身品行的高洁与内心的纯正。《古诗十九首》第五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通过鸿鹄来比喻情感和志向相通的人。汉人班超的《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诗人以涧底松来比喻怀才不遇之人。在唐诗中也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意象,其中一些诗人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月这一意象,最广为流传的要数李白的《静夜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通过明月寄托思乡之情。《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意象拟人化。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也是以明月寄托思乡之情。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明月寄托相思之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通过月意象来表达时间的永恒。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月意象来烘托山谷的寂静与清幽。像上面所举的月意象在唐诗中运用的例子还有许多,这为宋词中月意象的使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李煜、张先、柳永、苏轼等人都很成功地在词中使用了月意象。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通过月意象来寄托对故国的怀念。张先号张三影,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也是这三影:“坠轻絮无影”、“帘压卷花影”、“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是间接地使用了月意象。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残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他们的词中都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了月意象,像上面所举的例子还有很多。然而,他们对月意象的运用远不如苏轼那样的密集、灵活。他继承前辈的写作传统,在他的词中很多处都直接地运用月意象。例如《行香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醉落魄》:“青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虞美人》:“夜来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鹊桥仙》:“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江城子》:“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永遇乐》:“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木兰花令》:“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临江仙》:“冬夜夜寒冰河井,画堂明月侵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为何如此地偏爱月这一意象呢?我认为首先是由于他个人的喜好,其次是因为月这一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他的心灵形成了契合。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