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aper51.com 在各家思想大放光彩的盛唐时代,诸教并行,佛、儒、道三家相互融合而又独立发展。佛教作为一门外传宗教在这一时期融入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学禅思,对中国古典文学影响颇深。“空”观思想作为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指“世界上所有的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曰‘空’。”(1)诗人王维受禅宗思想影响颇深,以其独特的观禅之道,创造出了空灵静谧的诗歌意境。由于在禅宗思想中,贯穿其中的始终是“空”观理念,因而在其诗中包含了万物皆空、虚幻无物的空观意蕴。 http://www.paper51.com 具体展开论述如下: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 本性空观 copyright paper51.com
盛唐时期,佛教思想极为兴盛,统治者十分重视佛教的发展。出生于官宦世家的王维,不可避免地与佛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 http://www.paper51.com 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云:“臣之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的母亲奉佛教三十余年,家庭中洋溢着浓郁的佛教氛围。据此可推知王维八九岁时就开始接触佛教思想了,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兄弟二人“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下,王维自幼就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 paper51.com 观其十九岁时所作的《桃源行》:“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中。”在这里远山是虚空飘渺的,一座座的山峰成了诗人排忧解难的对象,也是他逃避喧闹纷争的空世。可见年少气盛时的王维对禅宗的“空”观思想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里山是空的,云是空的,人事亦是空的,由桃园之景蕴运出了空诸无物之思。由此可知禅宗“空”观思想早已深埋其心。而后开元十五年左右在政治上的遭遇,使其重新审视社会与人生;仕途的失意与理想的破灭,使王维顿然萌发了隐遁的思想,“空”观思想再一次成为了其思想上的主旋律。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王维被黜济州不久后就受到了贤相张九龄的赏识,重新走上了仕途。然而在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遭贬,李林甫独揽大权,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此时的王维对政治上的热情逐渐消减,对前途甚感失望,产生了了然思退的情绪,因此幽居终南山,终日以禅为伴,身心与禅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走上了一条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道路。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开元二十八年冬,王维作《谒璇上人》,诗中云:“浮名寄缨珮,空性无羁鞅。”诗中就表明了王维一心向佛,决心摆脱尘世束缚的思想,俗世浮名都成了羁绊,阻碍了诗人探求佛理的道路,唯有向“空”才可摆脱一切。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观其《终南别业》: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我们可以看到,时至中年的王维进入了一个真如佛性、沉浮其中的大千世界中,“水穷处”与“云起时”都成为了胜事,在他的眼中一切皆空,政治上的失意已不复存在,心已空,念已空,身亦空,他将自己排除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之外,徒留的只是空诸一切的禅性人生和佛学思想。在《山中示弟》中又进一步地阐述了他的这一思想;“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佛教认为,“因缘和合即生诸法,诸法各有其相状,所以说‘缘合’‘相’就存在,然佛教又认为,诸法本无实性,皆是虚妄,诸法之体性虚幻不实,对它们不能有所亲近。”(2)本我与他我被不断消解,二者逐渐融合为一,最终达到了无我无物的思想境界。 copyright paper5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