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英语 对外汉语 汉语言文学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语言论文 > 汉语言文学 >

诸神之争的牺牲品

诸神之争的牺牲品

                          ——论游苔莎和淑的爱情命运悲剧的根源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荀   梦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某某师范学院03级中文系(1)班        学号:2003051135)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摘要】:在哈代的小说《还乡》和《无名的裘德》中,造成游苔莎和淑的爱情和命运悲剧的根源是基督和希腊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矛盾。

http://www.paper51.com

【关键词】: 游苔莎 淑  基督文化希腊文化   牺牲品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李红蓉在《论托马斯·哈代〈还乡〉中的女主角》中认为:游苔莎的悲剧在于她不愿看清事情的真相,不愿与现实生活妥协,这源于她对生活所持有的理想主义和怀旧的浪漫主义的态度(1); 龙娟在《游苔莎的悲剧:一面警世的镜子——论托马斯·哈代小说〈还乡〉中的女主角游苔莎的悲剧根源》中认为:导致游苔莎走向悲剧的根源是在于她本人性格中的种种弱点。(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位作者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为研究哈代作品中一系列女性的悲剧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和帮助,但此观点还不够充分,还不够完全说明问题,为了进一步说明观点,笔者特做此文献综述,并且认为:导致小说《还乡》中女主人公游苔莎和《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淑的爱情和命运悲剧的根源是基督和希腊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矛盾。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70至80年代,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意志的影响,在哈代的《苔丝》、《还乡》等作品中流露出浓郁的悲观主义色彩。他曾一度立志献身宗教,但在莫尔的帮助下,开始相信科学,随着阅历的增加,终于看清宗教的虚伪本质,于是着力加以批判,在他的塞威克斯系列小说中,对宗教的批判深刻而彻底。由于受神学影响较深,他总是用一种虚无的不可捉摸的力量来解释世上造成不幸的偶然性,将造物主和人的命运联系起来。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哈代小说主要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传统道德对人性的束缚,表现人同社会的冲突。他认为旧法律、旧礼教和旧道德是束缚人性的枷锁,是破坏纯真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罪魁。《还乡》、《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们的失败和死亡说明社会抑制和扼杀人性。《还乡》中的游苔莎和《无名的裘德》中的淑,这是两个具有典型希腊文化特质的女性,在哈代的笔下,她们的离经叛道完全是一种争取生存的体现:前者热情奔放,充满野性和生命的张力;后者在情感内敛的同时,又追求爱情和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但由于与所处的具有浓厚基督文化的环境格格不入,因而分别导致了她们走向失败甚至死亡。这也归结为基督和希腊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下的必然结果。

copyright paper51.com

paper51.com

他的作品虽然充满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但他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个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其写作目的是要在现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找到产生各种社会疾病的原因,从而找到疗救这个病态社会的药方。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希腊文化无疑是我们最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酝酿西方文明之酒的文化酵母。千百年来,它宛如一线阳光蓦然地穿过,即便用尽一切赞美之词也难以形容这种雕刻在心灵深处的伟大记忆。希腊神是多神教,拥有形形色色的神,每一种自然现象都可以提升为一个具有人格的神,一种神就代表了一种社会现象或精神需求。如赫尔墨斯是商业之神,雅典娜为智慧之神,阿芙洛狄忒为美之神等等,不一而足。希腊之神的可爱之处在于“神人同性”。黑格尔在历史学中说到:“诸凡客观美丽的形体,就是希腊的神。”丹那在艺术学中认为:“希腊人崇拜美丽的形体,乃至于俸若神明,在天上颂之为神灵,在地上颂之为英雄。” (3)可见,希腊神强调男性肉体的健壮或者女性肉体的妩媚,倡导人性的七情六欲,因此人们对它更多的表现为喜爱之情,从而不同程度地赢得了希腊人的敬仰。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相形之下,基督教更显得庄严甚至有些刻板。它只崇拜一个上帝——耶稣。他神圣而至高无上,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化身。在基督教信仰中,人与上帝是一种绝对的对立。基督观把人的肉体归为此岸,而把心灵划为彼岸,人必须超脱此岸罪恶的肉身才能抵达彼岸心灵的崇高与纯净,因此人们对基督教所倡导的禁欲主义更多的表现为敬畏之情。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古典的黄金时代,随着斗转星移,早已隐退得无影无踪。然而却有一位19世纪末的英国小说家哈代,其目光执拗地穿梭岁月的年轮,努力寻觅现代矛盾的古代根源,找出不同文化冲突下的社会现实。他有意地提醒我们,性格和环境的冲突,乃是人类自古以来永恒的宿命。他的作品,无不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因素侵入英国农村以后在政治、经济、道德和风俗方面的巨大变化,展示了特定时期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心灵创伤。作者以冷峻、沉郁的笔调表现人与社会的对立,性格与环境的冲突,以及对爱情婚姻的描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的激烈冲突,无情地揭穿了英国社会在宗教与道德风尚都臻于完善的谎言,沉重而沧桑、悲戚而忧郁,蒙上一层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又笼罩着强烈的悲观主义情绪。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为了替现代人的人生戏剧提供一个历史舞台,他徜徉在自己的故乡,将其小说定格为“威塞克斯故事”,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残存着古代巨石的建筑遗迹,拥有古老的盎故鲁.撒逊传统,保存着浓郁的宗法制社会风习,在百姓中间流行着浓重的迷信与命运观念,作品多通过人的情感与社会宗教道德的冲突,批判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揭开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面纱。哈代笔下的人物,尤其是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而她们又都是个人与社会冲突下的失败者,也即希腊与基督文化中诸神之争的牺牲品。哈代的小说《还乡》中的女性“游苔莎”和《无名的裘德》中的“淑”表现尤为突出。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一、《还乡》中的“游苔莎”

http://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还乡》以一片苍茫万古如斯的艾墩荒原为背景,富有悲剧性地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侵入后在宗法制农村生活中引起的巨大变化,故事凄惨沉闷,软弱的人类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珠宝商克林厌倦了城市生活而回到家乡艾墩荒原,他的新婚妻子游苔莎却热情好动,渴望富有朝气的生活,却无法说服丈夫,又在无意中致使丈夫的母亲中暑而死,在追求与内疚的挣扎下,她不顾一切地欲与克林的表妹夫也即从前的情人韦狄准备私奔出逃,不幸途中双双淹死在雨夜的激流中。

http://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女性,若以希腊女神的称号赋予她身上的话,那么当数19岁的少女游苔莎。从一出场,她的四周就浮泛着一种非凡的神秘气氛。在暮色苍茫的艾墩荒原,她作为最高形象,作为“荒原静止结构的一个有机结合部分”现身了,弥合了荒原的完美。如此一来,艾墩荒原和游苔莎本应当是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了,荒原因游苔莎而大放异彩,游苔莎也会把荒原当成生死相依的精神家园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人与环境的冲突,其深刻之处在于表面的契合下,隐藏着不可调和的对立。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诚然,游苔莎是“做天神的料子”。“在奥林波斯山上,她稍作准备便能有出色的表现”,她拥有做“模范女神的激情和本能”而不是“做模范女人的激情和本能”。她既酷肖狩猎神阿尔忒米斯,又貌似智慧之神雅典娜。她的眼睛是“异教的眼神,又深又黑,富有夜的神秘”,而灵魂是“火焰的颜色”,她和古代那些女神相似的程度,“可以跟许多受人敬重的油画中的女神所达到的逼真媲美”。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她那与众不同的个性,不仅表现在与荒原的对立上,又表现在对爱情婚姻的观念上。首先是与艾墩荒原的矛盾。单调的荒原景色只会加倍激起她的想象,让她把儿时留下的海港城镇的印象一遍又一遍地美化和放大,精心编织成憧憬中的辉煌国度,但这憧憬的遥远又使她烦恼和忧郁,所以在凄凉荒漠的原野上,时常出现她孤寂的身影,也时常发出她的抱怨和祈祷:“啊,把我的心从这可怕的昏暗和孤独中解脱出来吧。”她的祈祷“没有特定的时间”,而是“象率直的虔诚信徒”,总是“自发的”。在她看来,荒原是她的“十字架”,是她的“苦难”,甚至如她所言“将来还会要了我的命”,“我恨荒原”。其次,在对待爱情和婚姻上,孤寂抑郁的荒原世界里,恋爱可谓她心头唯一的抚慰和刺激,并且因环境的孤寂苦闷而渴求得愈加厉害。她常常祈祷“把伟大的爱情送什么地方送来吧,否则,我就要死了”……但她对爱情的渴求又与大多数女性不同。她最大的欲望就是“被人爱到疯狂的地步”,而她而言,爱情是“驱散生活中揪人的孤独的琼浆玉液”,“她对所谓热烈爱情抽象观念的渴望似乎超过了对任何特定情人的渴望”,可见,她向往爱情的炽热,觉得哪怕象烈火炎炎顷刻燃灭,也比多年持续的荧荧灯光要有声有色。她只求一时的轰轰烈烈而不愿持久的平淡无奇,这在她对韦狄和克林的爱情态度上尤为突出:在艾墩荒原,高傲孤冷的个性让她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但她又无法忍受缺乏爱情的孤独,于是,韦狄变成为充当她派遣寂寞的寄托,而对于有繁华都市生活经历的克林又赢得了她的心,却并未能满足她的虚荣。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如此貌似希腊女神,内心拥有火焰激情的游苔莎,又生活在怎样一片天地呢?小说中用尽浓笔重墨极力描绘的,正是那一片古老苍茫、恒久不变的艾墩荒原,那片居民常常以点火的仪式继承“古时候德鲁伊特祭礼或撒克逊仪式的遗风”的荒凉之地,洋溢着浓重的传统基督文化,正如书中所言:荒原的这种环境,可以使心满意足的女人成为诗人,受苦受难的女人成为修女,虔诚笃信的女人谱写圣歌,甚至能叫轻佻的女人冷静深思,它使桀骜不驯的女人忧郁阴沉。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于是,在希腊与基督文化的对立下,她那不同凡响的个性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如此一来,两种文化的对立具体化为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阴沉冷峻的艾墩荒原出现这样娇柔的弯曲“就成了”不同寻常的现象”,至于性格,“海淀胜地的夺目光彩与荒原的庄严肃穆任意结合所产生的任何怪异效果,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此其一;此外,在祝火仪式中她表现得独树一帜,不参加大众的庆祝而单独点起了火堆,用的不是普通的常青棘而是上好的木柴,所以火焰显得特别明亮和耐久,而且“跟其它祝火相比,就好象是众星闪烁里的一轮明月”。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其次,荒原是古朴的风俗文化的摇篮。那些祝火仪式、民间幕面剧的演出、乡村舞会甚至人们的迷信崇拜等等,都是既洋溢着农村浑厚与率真的甘美,又散发着野蛮与愚昧的霉污。农妇苏珊对游苔莎的魇祝就是典型的例子。她看不惯游苔莎的与众不同,认定她是女巫,孩子的病使她处心积虑地用织布针把游苔莎扎出血来,试图破解她所谓的游苔莎的“巫术”,后又捏了游苔莎的蜡象扎了五十针,念着咒语把蜡象扔进火炉里烧掉,以此来诅咒游苔莎。此外,克林的母亲约布赖特太太也对她有着种种的偏见和不满,总视她为坏。一系列闭塞落后的东西构成了荒原可怕氛围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希腊与基督文化的冲突,也代表了乡村文明和都市文明的对立。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再次,两种文化的对立还表现为游苔莎与克林的思想观念的冲突。克林是生于荒原到走向繁华世界,最后复归荒原;游苔莎是生于繁华世界到流落荒原,最后意欲逃离荒原,两者彼此格格不入。这对青年男女,多半出于外貌上的相互吸引,再加上初识阶段彼此的误解,在一时的感情冲动之下结为婚姻伴侣,他们婚后的冲突也就更加激烈。加上命运的拨弄,这种冲突不仅难于因势利导地得以排解、消减,相反却愈演愈烈,最后必然酿生悲剧。克林抛弃了所谓世俗的财富、地位和威望,甘心回到穷乡僻野而又安之若素,回乡兴办教育的计划因眼疾而搁浅,他并不绝望;面对视力锐减的厄运,他表现出来的也竟是恬淡的坚忍和怡然的自足;从一个上流社会的成员变成了斩常青棘和挖泥炭的苦力,单调的劳动甚至能给他带来快乐和满足,这是一个对上帝抱有怀疑与保留态度的人,甚至游苔莎无法想象和接受的,他却觉得极为合理和明智。从荒原到巴黎,再回到荒原,最后成了虔诚的说道者,这或许就是他本身的一个归程。

copyright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如果说游苔莎的性格倾向表现为一种率真的意愿,总是追求的太多,那么克林的性格就体现为彻悟后的宁静与淡泊。游苔莎迷恋于纸醉金迷的物欲社会,总是憧憬繁华的城市和富有激情和朝气的精彩生活,而克林则淡泊名利,甚至超脱物欲,希望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在那说教、办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个性以及所有与游苔莎相反的做法,无形之中构成一道枷锁,给游苔莎的生活造成了压抑和束缚,而这种束缚也正和僵化严肃的基督文化等同起来,无意之中又多了一把扼杀游苔莎自由和奔放的个性的匕首。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两者虽然都根植于古典的黄金时代,虽然导致了和现代生活环境的不协调,但游苔莎表现为对工商文明的认同和归顺,而克林却是对乡村文明的向往和亲近。两种性格、两种文化的冲突和对立下,主人公悲惨的一幕上演了。桀骜不驯的游苔莎也不得不在出逃之夜显得如此无奈和彷徨:“我走得了吗?我走得了吗?” “我都怎么要强来着啊,可命运又怎么老跟我作对!”在一阵悲愤的反抗中,她发出了对命运不公的愤恨和控诉:“我是怎样努力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可是命运却一直和我作对!”……最终,可怜的女主人公便葬身于雨夜的激流中,不幸成为了两种文化诸神之争的牺牲品。

copyright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基督教的人性观认为“在上帝的超越性中,人的灵性能够找到一个归宿,在那里人能了解他自己的自由地位。同时,在那里人也可以发现他的自由的限制,那对他的自由行为的审判,和那叫这审判能为人所忍受的上帝的怜悯”((4)此外,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性格就是命运。游苔莎被归入古希腊天神一般的性格,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对现代人性格的分析和概括,从根本上关注着不同类型的性格及其发生在现代变革的生活环境里所经历的灵与肉的搏杀。除了《还乡》以外,《无名的裘德》也是这方面的典型力作,当中的女性“淑”也是一个希腊与基督文化强烈冲突下的失败者。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二、《无名的裘德》中的“淑”

http://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小说中,主人公裘德自幼聪明好学,却因等级偏见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又受庸妇埃拉白拉的诱惑而一度中断自学。妻子婚后出走,裘德爱上与他志同道合的有夫之妇,也即他的表妹“淑”,两人同居为社会所不容,裘德当牧师的愿望化为泡影,他和淑所生的孩子死去以后,淑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而离开了裘德,裘德在绝望潦倒中酗酒而死。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小说中的女性“淑”,“在仪态方面并没有女神石象那种庄严美丽”,而在举动方面却表现出一种“易喜易怒的敏感气质”,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以实玛利的精神”才是她的“真脾气”,而以实玛利的精神就是反抗社会和习俗的精神。她天真浪漫且有反抗性,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同时又对当时的法律和宗教也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她那向往自由的个性表现在她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以实玛利的斗争精神之上,在她看来,和费劳孙的结婚是一种桎梏,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是牢笼,并且她认为:“一个人宣誓老是爱一个人,也跟宣誓老信一种宗教一样有罪,也跟宣誓老喜欢吃一样东西、老喝一样东西一样糊涂。”。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她那带有希腊文化的个性首先表现为对裸体的希腊石膏像的态度上:“她象得了宝贝一样,把那两个象抱在怀里。”,明显流露出她对希腊文化的赞同之意和喜爱之情。“她毫不迟疑,把买的东西带进自己屋里,打算马上锁进她唯一的财产箱子里。”她甚至认为“不论什么东西,都比那种没完没了结的教堂‘玩意儿’好”,于是在希腊与基督文化的相比之下,“她心里生出一连串和她原来的旧观念不同并且相反的新观念来。” 不过,对维纳斯和阿波罗的小石膏象,她既由衷的喜欢又害怕太暴露而引起非议,于是把塑像放在耶酥像下面,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双重性,即反抗性和顺从性。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希腊文化崇尚自由和奔放。她那渴望自由的个性还表现在与裘德的多次谈话和书信中。与裘德见面,她整个的神气,虽然都显示出来是在“严厉的纪律之下,受到了修理剪伐”,然而她心灵深处,还是透出了“一道潜伏的光明,纪律还没能够压制”;在裘德的谈话中,对于学校的情况,在讲的时候她“露出一肚子青年人头一次受到拘束的怨愤来,谈到恋爱问题上,她认为别人对他们爱情的反对和不认可是一种”野蛮风俗和迷信“,不过她“可要反抗就是了”。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这样的个性往往与其所处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如果文化镜子的正面是希腊神话的热情奔放,那么反面则表现为严峻的基督教义。对于某些教义和信条蒙骗束缚人性而显现的基督踪迹,小说中也有详细描述,教堂学校的校长因为淑外出与裘德的见面而采取的惩罚措施就是:不经许可任何人都不准与淑说话,这还不够,淑不仅受了一番“很严厉的申斥,”还要在单人室里待一个礼拜,不许出来,只许在那儿吃饭、读书”……难怪淑认为“除了一定限度内的智力”基督寺没有她看得起的地方,而且语气诚恳。她口中的“骗局”,正是“把〈圣经〉歪曲”,“把人对人的欢乐之爱、自然之爱”“用宗教的抽象话把它涂饰起来“的骗局。诚如书中所言:在那种社会里,两性之爱,往顶好里说,是一种意志不坚强的表现,往顶坏里说,就是一种应该下地狱的罪过。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对峙是必然的。这不仅表现为淑对希腊石膏像和基督耶稣象的对比;也表现为裘德对基督的虔诚态度上:他看圣母、神圣家庭、圣灵图的时候,脸上就变得“恭敬虔诚”和“出神向往”,而淑却“偷偷”带着“批评”的神气看着他的脸。裘德是传统基督文化的忠实拥护者,在他心中,基督寺不但是他知识的源泉,而且也是他美好憧憬中的神圣女神,一个需要他献出崇高心灵和智慧的幻影。正是他这种把理想偶像化的倾向使他把淑也理想化为“偶像”。他迷恋那些古老的、过时的东西道德观,迟迟不肯表达对淑的爱情,却又难以忍受对她的思念之情,从小镇马格林到曼切斯特,再到奥尔布里肯和别的地方,然后回到基督学堂,之后则是波士顿,他与淑的思想和生活彼此影响,直到淑嫁为人妻之后最后才冲破传统的道德价值,让心中的激情得以爆发,整个过程,他始终处在道德与个人的意识之间反复判断与选择中;两者的差异还表现为裘德对淑的评价,他认为淑的智力“象钻石一样放出光彩”,而他自己却“象烧着的牛皮纸一样地冒烟。”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具希腊神话的性格,外处基督教义的环境,性格与环境的冲突变成了两种文化的对立。在内外交锋、叛逆与世俗的较量中,基督教成为了最后的赢者。而那些具有出众个性的人们也无奈地以失败而告终。支配这一结局的究竟是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还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孩子的死,使从前坚强叛逆的淑彻底地逆来顺受。这之前,在给裘德的信中,曾以“甜美可爱”的“温顺口气”让裘德不要去看她,而话后又对自己“这样遵循习俗”连自己都觉得可耻;这之前,对那快陷进去的“烂泥”,她选择的是“反抗”;她曾认为“上帝的行动象梦游者那样无识无知、机械刻板”。不象“圣人贤人那样瞻前顾后、深思远虑”;而今,她变得“伤感”,认为“一定得顺从降服”,“只能俯首听命”因为“反抗上帝没有用处”,所以她甘于现实,所以她服从命运,所以她离开了心爱的人而投向不爱之人的怀抱,因为在这场人与环境的较量中,她失败了。

copyright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19世纪后期,西方基督教文明社会的传统观念把婚姻同上帝系在一起。认为婚姻是上帝赐给人间善男信女的恩惠,离婚就意味着违背上帝。而在《无名的裘德中》中,淑作为作品中一个极富隐喻性的人物,其形象闪烁不定、含混莫辨的特征,正反映哈代反对资产阶级教会与法律的虚伪,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辛辣的笔调,并以此来抨击宗教至上的观念,以离经叛教的思想宣扬婚恋的自由。哈代的小说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传统道德对人的束缚,表现人与社会的冲突,他认为就法律、旧礼教、旧道德是束缚人性的枷锁,是破坏纯真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无论是《还乡》,还是《无名的裘德》或者是《德伯家的苔丝》,主人公的失败和死亡,究其根源就是社会抑制和扼杀人性。在《林地居民》中,哈代通过查蒙德的口说道:“社会坚持的教条真可怕——多么严厉、多么冷酷,多么无情——对有感情的人多么无情。”并且“我动辄得咎,出了这么一点毛病,它就戳我一刀,有了那么一点失误,他又刺我一枪。由于这套教条的存在,我总得不到我所追求的东西,我总是失败。”,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回望哈代的作品,似乎贯穿着一个悲剧的主题。小说中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她们仿佛依旧生活在古老事物的阴影里,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新旧环境的冲突中,因而上演了一幕幕悲剧。由于希望一种新的生活却又无力战胜旧观念的羁绊,从而陷入困难乃至绝望。她们都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却又为所处时代的社会所不容,以致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究其根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虚伪和罪恶乃是扼杀新生思想的罪魁祸首。《还乡》中,爱敦荒原成为一种永恒精神的象征,板着千年不变、万古如斯的面孔,冷漠地注视着变幻无常的人生,它实际上是威塞克斯社会的传统和秩序的象征。小说的意义在于,它表明了以爱敦荒原为代表的威塞克斯宗法制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已成为桎梏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枷锁,威塞克斯人与它的冲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剧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的必然。小说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法律观念的虚伪性,哈代认为,世事龃龉,人事参商,人生的幸福快乐是偶然的,而痛苦忧患则是经常的。这是因为宇宙本身存在着缺陷,安排世事的宇宙的本身无知无识、懵懂昏聩。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注释】

paper51.com

(1)、出自 李红蓉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中的女主角》

copyright paper51.com

paper51.com

【刊名】外国文学研究【DOl】CNKI:lSSN:1003-7519.0.1999-02-019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2)、出自 龙娟 《游苔莎的悲剧:一面警世的镜子——论托马斯·哈代小说〈还乡〉中的女主角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刊名】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DOl】CNKI:lSSN:1009-3702.0.2001-04-018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3)、出自《西方文化系列讲座之希腊文化(上)》 赵林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4)、出自 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  谢秉德译   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参考文献】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1)、《还乡》   托马斯·哈代著   王守仁译   译林出版社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2)、《无名的裘德》 托马斯·哈代著    张谷若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3)、《外国名作家传之哈代》  郑启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4)、于冬云  “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刊名】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Ol】CNKI:lSSN:10035117.0.1996-03-017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5)、何桂娟  “荒原”与困境中的求索——从小说《还乡》看哈代的基督教思想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刊名】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Ol】CNKI:lSSN:1672-8505..0.2006-02-006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6)、龙娟  游苔莎的悲剧:一面警世的镜子——论托马斯·哈代小说《还乡》中的女主角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刊名】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DOl】CNKI:lSSN:1009-3702.0.2001-04-018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7)、李全福、李岗 从小说《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婚姻与宗教观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刊名】兰州大学学报【DOl】CNKI:lSSN:62-1029/c.2000-SI-021

http://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8)、李红蓉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中的女主角》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刊名】外国文学研究【DOl】CNKI:lSSN:1003-7519.0.1999-02-019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