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网络语言的“返祖”现象 李筠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paper51.com(某某师范学院中文系04级1班,学号:2004051144)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变体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应用,而这种新兴的语言却和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网络语言的“返祖”现象。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关键词】网络语言 互联网 古代汉语 返祖现象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网络语言概述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造就了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的兴起。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是网络这一特殊环境中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载体,是伴随着新科技出现的现代汉语社会方言的变体。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防火墙、病毒、宽带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电子商务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中用于交流的常用语和特殊符号,如:斑竹、楼主、潜水、灌水等。狭义的网络语言即网络口语,仅指第三类。而本文所要论述的网络语言则是指除语音和视频聊天外,通过键盘、鼠标和各种输入法进行网络交际的常用语和特殊符号。 copyright paper51.com paper51.com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各种网络词汇层出不穷,构成网络语言的独特性的一些词汇,既包括各种特殊用法的汉字词,同时还包括非汉字的英文字母、数字以及象形符号等。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网络语言的出现除了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之外,对文字输入速度的追求、对网络交际中人情味和形象化的追求、对个性化和时尚感的张扬等都是催生网络语言产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二、网络语言的“返祖”现象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由于受到网络客观环境的制约,网民们不能漫无边际地发表长篇大论,并且网络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和休闲文化,崇尚简练、直接、随意的表达方式,从某种角度看,它与古代文言文的应用功能是一致的,所以,作为一种新兴语言的网络语言,与同为初生语言的古代汉语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即网络语言的“返祖”现象。 http://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一)合音造字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古代汉语中有一类词可以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这种词是兼词,又称为兼性词,兼词一般是合音词,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词经常连用并快读而造成的,也有个别兼词和所兼两个词的语音没有关系。古代汉语中兼词数量并不多,常见的有“诸”、是“之于”、“之乎”的合音词,并兼有这两个词的词性,即代词和介词或者代词和语气词。其他还有:盍——何不,焉——于之,于此,耳——而已,尔——如此,旃——之焉,叵——不可,等等。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以“诸”为例: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1、“诸”作指示代词,用在句尾,是“之乎”的合音,作用与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之”加语气词“乎”相当,如: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⑴《论语·子路》:“一言而丧邦,有诸?”
copyright paper51.com paper51.com ⑵《人皆谓我毁明堂》:“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有乎?” copyright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⑶《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2、“诸”用在句中动词(包括活用的)后,是“之于”的合音,作用与指示代词、人称代词“之”加介词“于”相当,如: http://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⑴《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paper51.com⑵《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网络语言中,有诸如“酱紫”(这样子)、“酿紫”(那样子)、“表”(不要)之类的合音造字现象,这与古代汉语中的兼词相类似。网络语言中的合音造字现象是网民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从而达到最快捷方便的交流而产生的,同时,这类合音造字也使谈话风趣诙谐,气氛轻松随意。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二)网络通假字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古人在写作著述时,仓猝之间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来要写的字,也就是写别字,古人写的这种“别字”,就最初现象而言,虽然是仓猝无意之中的误写,但后来更多的是一种有意识的仿效,相沿成习,就具有了社会合法性。古书中这种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用字通假,所借用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例如: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1、《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借为“早”) http://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2、《汉书·苏武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借为“叛”)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3、《礼记·儒行》:“虽危,起居尽信其志。”(“信”借为“伸”)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4、《汉书·陈胜传》:“趣赵兵亟入关。”(“趣”借为“促”)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网民在输入文字的同时,出于省时省力的考虑,很多字拼错了就“将错就错”,在对方领会大概意思的情况下进行交流,久而久之,这种“错误”就为许多人所接受和应用,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表达形式,网络通假字便由此应运而生。例如: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斑竹”是“版主”的通假(论坛版块的管理人员,有时也可写成“板猪”);“个人竹叶”是“个人主页”的通假(个人网站);“果酱”即“过奖”的通假;“大虾”是“大侠”的通假(指网龄较长的资深网民,或者某一方面特别高超的人);“筒子”是“同志”的通假;“稀饭”是“喜欢”的通假,等等。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关于通假字,东汉训诂学家郑玄有一段论述,“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说明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并且使用同音字来替代。 copyright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之所以把“斑竹”、“筒子”这一类用谐音替代本来汉字的词语归类为网络通假字,是由于这类字词和古代汉语的通假字相类似,它们都是一种通用的别字,只不过古代是因为缺少统一的规范所以出现了通假字,而如今的网络通假字是由于特定的网络环境和娱乐需要而产生的。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三)动词独立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则以复音词为主,文言文的遣词造句就比较简练。由于古代汉语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每个词都显示出很强的描述性,意义相对丰富和独立。例如: copyright paper51.com paper51.com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短短三十几个字巨人夸父与太阳赛跑的故事,语句凝练。“入日,渴,欲得饮。”(夸父)追上了太阳,感到口渴,想要得到喝的水。原文省略了主语,谓语也浓缩成一个字而独立存在,描述性极强,意义也相对丰富和独立。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网络语言也存在部分动词独立的情况,诸如“寒”(对某人某贴或某现象感到浑身发冷)、“汗”(表示惭愧、无可奈何之意)、“倒”(表示佩服或出乎意料)、“晕”(表示晕倒)、“闪”(表示离开),等等。这类动词独立的现象在网络语言中还有很多,它们仅用一个字就表达出了现代汉语中通常需要几个字才能表达清楚的意义,十分简练形象。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四)词类活用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古代汉语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都具有自己的基本职能。所谓活用,一般指动词、名词、形容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基本职能以外的其他职能。例如: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1、名词用作动词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⑴《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管仲任相)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⑵《荀子·赋》:“(云)讬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看作子女)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⑶《史记·留侯世家》:“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给我穿鞋,给他穿鞋)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2、形容词用作动词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⑴《郑庄公戒饬守臣》:“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围也。”(使我的边境坚固)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⑵《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近贤而远不肖。”(同贤臣接近,与不肖疏远) copyright paper51.com 3、数词用作动词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⑴《荀子·儒效》:“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统一制度)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⑵《郑伯克段于鄢》:“既而命西鄙北鄙二于己。”(两属)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网络语言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比较多,如:“别忘了Q我”(别忘了用QQ联系我)、“别忘了Email我”(别忘了发邮件给我)、“视频一下”(用视频聊天)、例句中的Q、Email、视频都是名词,在这里都用作了动词。 copyright paper51.com paper51.com 又如:“某某网站被黑”,这里的“黑”是形容词用作了动词,指被黑客袭击。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五)现代甲骨文 http://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而甲骨文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汉字体系。它通常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又叫“卜辞文字”、“契文”、或“殷墟文字”。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的图画特征很明显。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而网络语言中象形符号的出现,使汉字中逐渐弱化的甲骨文的图画特征又凸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称这些符号为“现代甲骨文”,现代甲骨文以人的面部表情符号为主,:通常表示眼睛,-表示鼻子,)表示嘴,网络语言中出现的面部表情都是在这些基本符号的基础上改动而成的。如:“:-O”(表示吃惊和恍然大悟)、“-D”(表示开怀大笑)、“8-)”(表示睁大眼睛)、“T-T”(表示流泪)等等。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paper51.com 三、结论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综上所述,网络语言是伴随着新科技出现的现代汉语社会方言变体,它在表达方式上崇尚简练与直接,于是出现了合音造字、网络通假字、现代甲骨文等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的“返祖”现象。 copyright paper51.com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参考文献: http://www.paper51.com [1]王苹,网络语言形成源流探析,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3月第24卷第2期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2]宁天舒,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3]李晓霖,网络语言与多元语言文化,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28卷第2期
copyright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4]许嘉璐 主编《古代汉语》(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